养育成本太高,是今天生育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前几天有幸和一位产科医生聊了聊,谈到最近几年的生育率,这位产科医生也非常焦虑;倒不是她有多么大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她害怕人口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滑,自己总有一天也会面临着幼师行业一样的困境。
而今天国内的生育率,可以说是仅次于韩国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从出生人口一年1800万,到今天的一年900万,只经过了短短十年时间,甚至还不到。
这意味着,我国出生人口的下滑的峰值,还远未到来。
出生人口下滑峰值还未到来,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一趋势呢?
目前来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降低养育成本;但这又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要想降低养育成本,我们得知道,养一个娃,到底要花一个人多少年的工资。
为此,我特意和这位产科医生聊了聊,以下是她的专业看法。
一、显性成本的结构化解析
(1)婴幼儿阶段(0-3岁)消费分层
养娃第一件事,就是奶粉钱。
全球奶粉市场目前呈现技术代差与地缘博弈特征。除既有研究外,欧盟2024年实施的“母乳成分区块链溯源”要求迫使雅培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其微胶囊包埋技术使DHA保留率提升至92%;飞鹤则联合中科院建立东北母乳动态数据库(样本量达5.6万份),发现寒带地区母乳脂肪球膜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热带地区(p<0.01),据此开发的“护龈配方”使龋齿发生率下降19%。
奶粉越来越高级,背后也意味着它的售价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大。
除了奶粉之外,尿不湿也是一个大的消耗品。这几年的尿不湿也在不断更新迭代,看起来五花八门,但背后都是想方设法试图提高售价,来赚取利润。
这几年所谓的智能尿不湿技术,也在重塑消费场景。宝洁2024年推出的“DryMax AI"系列嵌入pH值传感器,通过蓝牙传输排泄物成分数据至医院系统,预防率达73%;发展中国家则涌现“共享尿不湿”模式,印度MamaEarth公司采用可降解玉米纤维基材,通过社区自助站实现8小时循环消毒使用。
展开全文
看起来高大上,背后都需要父母更强的经济实力,才能够为孩子支撑自己“浓浓的爱意”。
(2)K12教育阶段的资本化现象
吃了奶粉,用了尿不湿,孩子马上就会进入另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养育孩子过程中,花费最高的阶段。
这就是教育。
提到教育,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数据是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根据2024年的报告来看,全国平均把一个孩子养育到18岁的成本在50万左右,其中仅仅是教育就占到孩子养育成本的60%左右。
什么培训班、补习班,更好、更贵的学校,尽管学历已经在不断贬值,但父母鸡娃的心态不降反增,大家都在卷,心态都在竞争,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成为父母的“门槛”。
孩子上不起补习班,在一些父母看来,这是天大的过错。
一些家庭一年在补习班上的花费都在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的也有;父母的经济实力差异,基本上也能够决定孩子的成绩高低。
这就好比同样是玩一个游戏号,那些氪金大佬的号就是要比普通玩家的号更厉害。强者愈强,在教育行业,这一点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今天寒门再难出贵子?
其本质原因就是,家庭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父母给孩子的资源倾斜不同,带来的禀赋也不同。
在学历内卷如此悬殊之下,那些资源更好的家庭所养育的孩子,未来往往成就也会更高,这也无形之中加大了普通家庭养娃的压力。
二、地域差异的养娃成本悬殊
按照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来看,全国一线城市和农村家庭的养娃成本差异最悬殊。
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平均把一个娃养到18岁的成本在百万左右;这意味着,一线城市一个娃小学阶段的成本,可能就抵得上农村地区一个娃全部的教育成本。
在如此悬殊的成本投入差异下,也几乎注定了他们的孩子各自的人生经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在今天反而更具有现实感。
以平均数来算,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到底需要多少年的工资?
按照育娲人口智库提供的平均数来看,全国范围内是50万左右;而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1万元。
4.1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应50万的育儿成本,那么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大概需要一个人不吃不喝12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育儿成本不可谓不高。
哪怕是放在全球范围来看,按照联合国的定义,若养育成本占可支配收入50%以上,即进入联合国定义的“高抚养压力” 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我们是全球最高育儿成本的经济体,也并不夸张。
从养育成本占人均GDP比重来看,韩国是最高,我们其次;但如果是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是全球最高,没有之一。
未来要想进一步刺激人口生育,那么减轻育儿成本,就是重中之重。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