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胰瘻?胰是人體內僅次於肝的大腺體,在胃的後方。胰腺分為胰頭、胰體及胰尾三部。胰腺其中一個主要作用是合成並分泌胰液,胰液是人體內重要的消化液,其中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澱粉酶、胰脂肪酶。胰腺產生的胰液通過胰管排到小腸內,發揮消化食物的作用。當各種原因導致胰管破裂,胰液從胰管漏出 7 天以上即稱為胰瘻。本病患病情況如何?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後胰瘻的發生率為 14%~23%,胰體尾切除術後胰瘻發生率為 4%~10%,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術後生存者中約 20% 發生胰瘻,胰腺外傷後胰瘻的發生率高達 40%。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呢?本病的根本病因是胰管破裂,導致胰液從胰管中露出。危險因素有胰腺手術、非胰腺手術卻損傷了胰腺、重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可分為幾型?胰瘻分為胰外瘻和胰內瘻;胰外瘻是胰液經過腹腔引流管或切口流出體表並超過五天。胰內瘻則是胰液流入腹腔但被周圍的臟器包圍。而根據胰液的每日引流量,可以將胰瘻分為輕度胰瘻(小於 100 毫升)、中度胰瘻(100~500 毫升)、重度胰瘻(大於 500 毫升)。或者分為 A、B、C 三級。A 級不引起患者臨床狀況的改變;B 級需要調整臨床治療方案,如藥物治療;而 C 級可能危及生命甚至需要再次手術。本病有什麼症狀?早期輕度胰瘻幾乎沒有症狀。重度胰瘻早期常表現為腹部有明顯的觸痛、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胰液流失使患者丟失了大量的蛋白質、水和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容易造成脫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和營養不良。如何治療?輕度患者主要為藥物治療,而重度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關鍵在於在手術前應預防胰瘻的發生和發生後需要抑制胰腺分泌。治療難點在於需要根據患者胰瘻的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盡力降低胰瘻複發率和患者死亡率。有什麼危害?能治好嗎?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胰液持續外漏或引流不暢,可能因為電解質和水的大量流失而酸鹼水平失衡,營養不良、組織損傷發炎,器官衰竭,甚至可能會導致毒血癥,患者極大可能會死亡。經過正規治療後,極大降低胰瘻的複發率和患者死亡率,大部分患者可痊癒。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感覺腹部觸痛強烈、有腹脹、且感覺狂躁不安;感覺體重迅速下降、覺得食慾不振、噁心;發現自己有黃疸的症狀:面板較先前黃,眼睛鞏膜也黃染等;有大量便血的症狀:大便顏色呈紅色、暗紅或柏油樣。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或撥打 120:
腹部出現外傷,不知是否損傷了內臟。建議就診科室肝膽外科消化內科急診科醫生如何診斷胰瘻?當醫生懷疑是胰瘻時,通常將患者的引流液或是穿刺取得胸腹水送進實驗室檢查,在澱粉酶超過標準的結果後,可能進一步通過 CT、ERCP 等檢查予以確診、並確認胰瘻位置。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手術後 7 天以上,檢驗患者的引流液,或穿刺放胸腹水中的澱粉酶含量,是否超過標準值。CT:通過 CT 檢查來判斷為胰外瘻還是胰內瘻,觀察胰瘻周圍是否有膿腫形成或壞死組織存在;通過胰腺薄層 CT 掃描和造影劑增強,可進一步瞭解胰腺的病變與胰管的走向變化,有助於判斷手術時機。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有助於瞭解胰外瘻的瘻管與胰管和周圍臟器的關係,觀察瘻管有無分叉,胰瘻引流是否通暢和區分端瘻和側瘻。胰內瘻的病人也需要做該檢查。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什麼時候發現有這些症狀的?腹部有受過什麼外傷嗎?曾經做過胰腺或胰腺附近器官的相關手術嗎?有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的病史嗎?是否有黃疸呢?有便血、黑便的情況嗎?是否有糖尿病呢?腹部按著痛嗎?痛感嚴重嗎?最近體重下降的速度快嗎?有做過關於引流液中成分(澱粉酶)的檢查嗎?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我需要做哪些檢查?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這些症狀會一直影響我的生活嗎?有什麼不能做的?手術的治癒率高嗎?飲食需要注意什麼嗎?手術治療後能正常運動嗎?胰瘻治療術後最需要注意的是引流管是否處於通暢,避免胰液外漏入腹腔,造成組織和器官損傷
術後注意事項:注意引流管是否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引流量,如果是引流量突然減少或是發現有出血的情況,需要立馬告知醫生,以防引流不善或是周圍組織為腐蝕而出血。引流管需要妥善固定於面板上,避免意外脫出,且儘量早日脫除引流管。為了是引流液儘快流出,最好採用半坐臥位。在家注意事項:出院後,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腹痛、狂躁不安症狀(不良反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是否是胰瘻復發。飲食:若為手術患者,術後暫時無法飲食,需要做好胃腸外營養,減少胰腺分泌。不同程度的患者可以恢復腸內營養的時間不同,聽從醫生安排。若非手術患者,為了讓胰瘻更好、更快的自行癒合,儘量不食用堅硬、過於乾燥的食物如燒烤、烤肉、粗糧等。且因為胰液丟失,病人很可能會發生腹瀉,需要做好蛋白補充,可以打白蛋白針。運動:若為手術患者,術後一定需要臥床休息,特別是術後 3 天,避免引流管引流不暢。術後癒合後遵循複查結果和醫囑,適量運動,但也要儘量避免腹部再次受傷。若非手術患者,也應該避免運動,等待胰瘻自行癒合。具體時間,聽從醫囑。藥物治療抗菌治療:胰瘻感染常會導致嚴重後果,一開始可以選擇頭孢三代抗生素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加甲硝唑或喹諾酮類治療。生長抑制治療:使用生長抑制類似物(如生長抑素、抑胃肽)來抑制胰腺分泌物和鬆弛腸道平滑肌,減少胰瘻發生和促進胰瘻癒合。手術治療部分胰瘻(如非主胰管破裂)可以自行癒合,且 90% 的胰瘻可以在 3~6 個月內閉合。但如果出現胰瘻持續 3 個月以上,且引流量未減少;或是引流不通暢,出現反覆感染、發熱、有膿腔、腹腔大出血等應該考慮手術治療。胰瘻竇道切除術:如果胰瘻較小,引流順暢,可以採用該方法,在靠近胰腺處把胰瘻結紮切除,需要徹底清除壞死的組織。但較少使用。胰瘻竇道移植術:每天胰液引流量大於 100 毫升或者引流受阻,可採用該方。切除包括胰瘻在內的遠側部分胰腺:對於主胰管受損或近端有梗阻的患者,需要重新建造胰液迴流的道路。手術方式有胰空腸吻合術、胰十二指腸吻合術等內鏡治療:胰內瘻的內鏡治療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為零,而胰外瘻的內鏡治療包括鼻胰管引流和胰管支架引流,療效尚可。其他治療方法一般處理:胰瘻初期,可以通過禁食和胃腸減壓來減少胃腸液對胰腺的刺激。且要保持充分通暢的引流。營養支援:重度胰瘻患者往往因為胰液外露而喪失了大量的電解質、水和蛋白質,積極為患者通過充足的腸外營養來補充蛋白質、電解質、熱量、維生素和水,調節電解質,以防患者營養不良,也可促進胰瘻癒合。黏合劑封堵胰瘻:對於瘻管小,但卻經久無法癒合的,可以用聚合物封堵胰瘻後,用藥物抑制胰瘻分泌,使通向胰瘻的胰腺組織萎縮。疾病發展和轉歸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胰液持續外漏或引流不暢,人體沒有得到營養補償,可能因為電解質和水的大量流失而酸鹼水平失衡,營養不良、組織損傷發炎,器官衰竭,甚至可能會導致毒血癥,患者極大可能會死亡。經過正規治療後,外漏的胰液得到充分引流,防止胰液腐蝕周圍組織,通過藥物控制感染,保持營養支援治療,部分胰瘻可以達到自我癒合。若是需要手術治療,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降低胰瘻的複發率和患者死亡率。胰內瘻的內鏡治療,可以達到死亡率為零。胰瘻的根本病因是胰管的破裂,由於各種誘因導致胰管破裂,且傷口未及時癒合,而引發了接下來一系列併發症。
胰瘻的常見原因有哪些?腹部遭遇外傷而造成胰管破裂,發生胰瘻。腹部手術尤其是胰腺手術,損傷了胰管,發生胰瘻。急、慢性胰腺炎,特別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壞死的胰腺組織經過手術切除或是自動脫落,損失了胰管,發生胰瘻。手術問題:手術時間過長,或是醫生手術技巧水平不足、手術中途有大出血、沒能放入胰管內支架,會導致胰瘻發生率提高。哪些人容易患胰瘻?肥胖的人群: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 24 的也被認為術後發生胰瘻的危險因素,其原因是 BMI 高的患者胰腺脂肪含量也會增加,胰腺質地會變軟變脆,從而增加了術中胰腸吻合口縫合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術後吻合口延遲癒合的風險。腹部手術前有某些疾病的人群:術前有黃疸、營養不良、高膽紅素血癥的患者,容易術後發生胰瘻。男性:雖無具體原因,但男性被認為有高風險會發生胰瘻危險因素。年齡高於 65 歲的人群:腹部手術後由於傷口癒合能力差,且自身免疫能力差,容易發生胰瘻。胰腺肥大、質地較軟或是胰管內徑小的患者。早期輕度的胰瘻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嚴重化,可出現腹部有明顯的觸痛、心跳過速,狂躁不安,有消瘦、營養不良等症狀。
胰瘻的常見症狀有哪些?胰瘻的常見症狀包括:
重度胰瘻早期有腹部明顯觸痛、心動過速、呼吸急促,或者病人輕度煩躁不安的症狀。消瘦、營養不良:胰液外漏,患者丟失了大量的蛋白質、水和電解質,不及時補充,患者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因消化吸收有礙而造成的營養不良、消瘦的症狀,甚至會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胰內瘻時:若是結腸內瘻,由於胰液的丟失,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鉀、低血鈣或低血鈉,會消化不良。胰外瘻時:病人有可能由於胰液和腸液混合,胰瘻附近組織被啟用的胰酶腐蝕,出現出血、組織感染、腹痛、白細胞增多的症狀。胰瘻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胰瘻若是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且引流不暢,胰液在腹腔積蓄,會腐蝕周圍的組織或器官,造成大出血,最後病人可能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常見併發症包括:
營養不良。外分泌異常而導致低蛋白血癥,代謝性酸中毒。腹部器官組織被腐蝕、被感染而出現膿腫。嚴重組織出血。嚴重者器官衰竭而死亡。預防的原則在於避免胰管破裂,重要是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但雖然有許多種預防方式,仍無法完全避免胰瘻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平時需要注意飲食與營養,堅持運動如每週跑步三次以上,每次 30 分鐘以上,不要營養不良,也不要因過度肥胖而導致脂肪胰或胰腺肥大。注意平時運動不要傷到腹部,避免腹腔的器官遭到損傷,而最終導致胰管破裂,胰瘻發生。如果發生意外的撞擊,也儘量護住腹部關鍵部位。肝功能不好的人群,平時更應該注意保護胰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