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是野钓最常用的钩型,因起源并流行于日本伊豆地区而得名,特点是钩条适中、钩门窄、钩柄长、钩尖呈歪嘴状,其中优点是中鱼率高且适合挂蚯蚓等活饵,而缺点则是钓鲫鱼时易拉豁鱼唇、双钩作钓时子线在水的作用下易缠绕。
一、钩型特点
伊豆鱼钩是野钓最常用的钩型,因起源并流行于日本伊豆地区而得名,特点是钩条适中、钩门窄、钩柄长、钩尖与钩条相错(俗称歪嘴钩),事实上最开始伊豆鱼钩主要是用来钓鲷鱼等海鱼的,但在引入我国后也常被用来野钓鲫鱼等小个体鱼类。
二、型号划分
伊豆鱼钩的型号主要有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等,其中1~5号伊豆鱼钩适合钓鲫鱼、白条等小个体鱼类,而5号以上的伊豆鱼钩则适合用来钓黄颡鱼、黑鱼、鲶鱼等嘴巴宽大且上颚骨发达的鱼类。
三、优点和缺点
1、优点:伊豆鱼钩的优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是歪嘴设计使得伊豆鱼钩的中鱼率非常高,其二是钩柄长使得伊豆鱼钩特别适合挂蚯蚓等活饵,其三是钩型小适当伊豆鱼钩适合野钓鲫鱼等小鱼。
2、缺点:伊豆鱼钩的缺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钩门窄使得用伊豆鱼钩在钓鲫鱼等薄嘴唇鱼类时容易拉豁鱼唇,其二是歪嘴设计使得用伊豆鱼钩双钩作钓时子线在水的作用下极易旋转、缠绕。
四、标准尺寸表
钩号
钩身(mm)
钩门(mm)
钩底(mm)
钩径(mm)
拉力(kg)
1号
6.8
3.1
3.4
0.42
2.3~2.9
2号
7.1
3.5
3.6
0.42
2.8~3.2
3号
7.8
3.6
3.8
0.44
2.9~3.6
4号
8.6
3.9
4.0
0.48
3.2~3.9
5号
9.3
4.3
4.5
0.52
3.9~4.5
6号
10.5
5.0
5.0
0.58
4.6~5.3
7号
11.0
5.2
5.2
0.60
5.2~5.9
8号
11.8
5.5
5.9
0.65
5.8~7.3
9号
12.8
6.2
6.2
0.70
7.2~8.5
10号
13.8
6.8
6.8
0.73
8.2~9.2
11号
15.1
7.1
7.4
0.78
9.5~10.5
12号
16.3
7.5
7.9
0.83
10.5~11.5
13号
17.0
8.1
8.6
0.88
11.5~12.5
14号
17.7
8.9
9.4
0.93
12.5~13.5
15号
19.1
9.3
9.9
0.98
13.5~14.5
注:伊豆鱼钩实际上并没有尺寸标准,生产厂家不同伊豆鱼钩各型号的尺寸可能也略有不同。
五、线组搭配
钩号
拉力值(kg)
子线
主线
建议钓重
1号
2.3~2.9
0.6号
1.0号
1两至2两
2号
2.8~3.2
0.6号
1.0号
2两至3两
3号
2.9~3.6
0.8号
1.2号
3两至5两
4号
3.2~3.9
0.8号
1.2号
5两至8两
5号
3.9~4.5
1.0号
1.5号
8两至1斤
6号
4.6~5.3
1.2号
2.0号
1斤至2斤
7号
5.2~5.9
1.5号
2.5号
2斤至3斤
8号
5.8~7.3
1.5号
2.5号
3斤至4斤
9号
7.2~8.5
2.0号
3.0号
4斤至5斤
10号
8.2~9.2
2.0号
3.0号
5斤至6斤
11号
9.5~10.5
2.5号
3.5号
6斤至7斤
12号
10.5~11.5
2.5号
3.5号
7斤至8斤
13号
11.5~12.5
3.0号
4.0号
8斤至9斤
14号
12.5~13.5
3.0号
4.0号
9斤至10斤
15号
13.5~14.5
3.5号
5.0号
10斤至12斤
注:上述伊豆鱼钩线组搭配仅供参考,若在鱼不活跃的冬季可用小1个型号的线组。
六、适钓鱼种
1、鲫鱼:鲫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湖泊、江河、河渠、沼泽均有分布,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均能生存,个体大小普遍在1.5千克以内。
2、黄颡鱼:黄颡鱼是底栖性杂食鱼类,别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3、黑鱼:黑鱼是凶猛的底栖性肉食鱼类,别称雷鱼、乌鱼、蛇头鱼等,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常潜伏在水草丰茂的水底伺机捕杀过往的猎物。
4、鲶鱼:鲶鱼是凶猛的底栖性肉食鱼类,别称塘虱、生仔鱼、鲶柺鱼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缝、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食量大且多在阴天和夜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