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蜜蜂,它的“环世界”被紫外线所点亮。我们眼中一朵平平无奇的黄色小花,在它的复眼里,可能是一片绚烂夺目的、由紫外线图案构成的“花蜜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由此降落”的导航路径。它看见的不是花。它看见的是降落的跑道。它看见的是生命的请柬。
当你懂得了“环世界”,你便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智性上的谦卑”与“存在性的敬畏”。你开始意识到,你引以为傲的人类世界,不过是这亿万个平行宇宙中,非常偶然、也绝非唯一的一个。
你与万物之间那道名为“智能”的鸿沟,瞬间被一种名为“不同”的桥梁所取代。
其次,你对“人类”的理解,变得深刻而悲悯。
“环世界”的法则,并不仅仅适用于动物。它同样以一种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支配着我们人类社会。
我们每一个“人”,也同样活在自己独特的“环世界”里。
这个世界,由我们的原生家庭、教育背景、所使用的语言、从事的职业、经历的创伤、内心的信仰……共同塑造而成。
一个程序员的“环世界”里,世界是由逻辑、算法、模块和接口构成的。他倾向于用“输入/输出”、“Bug/Feature”的框架去理解一切复杂问题。
一个艺术家的“环世界”里,世界是由光影、线条、色彩和情感的张力构成的。一场落日,对他而言,可能是一场盛大的、关于“勃艮第红”与“普鲁士蓝”的交响乐。
一个金融交易员的“环世界”里,世界是一个由K线、数据、概率和风险构成的、永不休市的巨大赌场。
过去,你会因为别人无法理解你的想法而愤怒,你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与人激烈争吵。你潜意识里认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什么就是不懂?”
现在,你明白了。
绝大多数的沟通障碍和观念冲突,其根源并非逻辑的对错,甚至不是利益的纠纷,而是一种更底层的、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环世界”的冲突。
你们并非在讨论“同一个世界”里的“同一个问题”。你们是站在各自完全不同的主观宇宙里,向着虚空喊话。
理解了这一点,你的愤怒会瞬间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混杂着无奈的悲悯。你开始放弃徒劳的、想要“说服”对方的欲望,转而升起一种真正的好奇:“在你那个我看不到的世界里,这件事,到底长什么样?”
这种转变,会把你从一个“辩论者”,变成一个“探险家”。
最后,你开始重新审视“自我”。
如果连“世界”都不是客观唯一的,那么,“我”呢?
这个我们感知到的、看似稳定连续的“自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被我们自身的感官和信念所局限的“环世界”?
我们感知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多么狭窄的一段;我们听到的声波频率,又是多么有限的一个区间。我们的语言,在定义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筑起了高墙。我们的观念,在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他的可能性视而不见。
知道了“环世界”,就像一个囚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处牢笼。
它让你获得了一种终极的自由——一种敢于质疑自己、突破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自由。
你开始渴望,用尽一切方法,去凿开自己“环世界”的边界,去窥探一眼那些你本来看不到的风景。于是,你开始阅读、开始旅行、开始与那些和你截然不同的人对话、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技能。
你做的这一切,不再是为了积累什么“资本”,而是出于一种更纯粹的、想要扩展自己生命维度的冲动。
你知道后,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因为你终于明白,世界不是一本等待你阅读的、已经写好的书。
世界,是一座由无数个平行宇宙构成的、等待你去探索的、无限的图书馆。
而你,既是读者,也是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